明日へ連れて

个人微信公众号:shaoyanshaoyu_
摄影爱好者
偶尔写点小文章

2018荐书之小说篇

去年懒到忘记整理书单,索性一次性把17年到现在的一起整理出来~粗体为推荐书籍!这是第一部分:小说篇。

按类别来看的话,我果然还是更喜欢看小说一些,尤其是读到手不释卷的小说时,我最大的感触就是,身为人类真的太好了!唯有人类拥有想象力,虽说文字都是一样的,但每个人阅读时想象的画面都有所不同,就好像制作出了一部专属于自己的电影,想要看的时候随时从脑内调出属于那本小说的场景,便能瞬时进入到脑补的世界里,周遭的一切恨不得都不管不顾,只一心沉浸在那个只有自己看得到的世界里。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,阅读确乎是相当私人的一件事呢。

小说篇整理如下(书名全列举出来了,内容部分更新中) 

  1. 《独居的一年》约翰·欧文

    单独写了书评的就直接放链接出来好了:不知道写什么时所写的——《独居的一年》书评


  2. 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阿加莎·克里斯蒂

    之所以看这本小说,是因为去年看了新上映的电影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,是女王另一部小说改编的,电影看到一半(一对一谈话那段)我还睡着了一阵子....觉得小说果然还是比电影更好看,正好这部电影结尾有人来找波洛说是Nile发生了惨案,顺带这就把这本找出来看了。我属于比较笨的那种,看推理小说从来猜不到真凶的那种,不过这本看到结尾会发现前面作者留下了各种暗示,只是我没能领会到。随着波洛的探案,各种证人证言、凶器、犯罪现场描摹一起展现在我眼前,就等着我去发现其中的联系和矛盾之处,虽然我知道波洛一直在给我提示,但原谅我真的想不出来Orz总之,看明白了一点,就是在推理时一旦发现了不合常理的地方,必须退回去思考问题的突破点在哪里,比如如何才能合理解释凶手的杀人动机,或者凶手为何选择了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,打破惯常思维、跳出凶手的圈套非常重要。下一部我打算看《罗杰疑案》。


  3. 《香蕉的低语》伊切·泰玛尔库兰

    今天才发现这本书的译者是李娟(就是后面要讲到的《阿勒泰的角落》的作者),难怪语言那么美,那么令人沉醉!这本书与战争有关,作者是土耳其人,主角是一个叫菲丽宾娜的女孩子。老实说书没大看懂,主要原因是对土耳其的战争历史不了解,我甚至搞不清黎巴嫩、叙利亚和土耳其这些地方的关系......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补充,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。

    印象比较深是的父亲写给菲丽宾娜的信,从信中可以知道女孩的妈妈在战争中去世了,父亲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所以才把女儿送到菲律宾,然后给她写下了那些信。“香蕉的低语”的背景是,女孩的父母相约八月去听香蕉的低语,但母亲却不幸在空袭中遇难,这个场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,它反映了战争的残酷,因此也充满了悲伤。

    可以说这本书我是靠着对文字的喜爱看完的,它有种凌乱之美、残酷之美,让人移不开眼睛,这里随手采撷一些书中段落:

    我早已说过,你所拥有的只是一个故事。可是千万不要忘记,贫穷就像战争。只有置身其外,人们才能看到它对人造成的伤害。所以不要抛弃穷人,菲丽宾娜。这就是我在这场战争中得以生存的法则——永远不离开它。

    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伤口在哪里,却都没有药膏来让它愈合。每个人都忙着让对方的伤口恶化,但因痛苦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感觉,于是我们便将这视之为爱。我们通过扒下对方身上的壳,揭开彼此的伤疤来了解彼此;我们交流了彼此的身体,然后就毫不留情地打败对方。

    现实总是这样。真正经历过的人不会去说,那些离开的反而讲得绘声绘色。因为生活教会我们保持安静,而群居生活则教会我们共同保持安静。

    一个女人的脖子是她最长的句子。一个拉长的、虽无声却又像是在诉说的雪白的句子。

  4. 《猫鼠游戏》弗兰克·阿巴戈内尔、斯坦·雷丁

    昨天刚看完同名电影,斯皮尔伯格执导,小李子主演,很棒的片子!不过对小说中的情节做了不小的改编。头脑迟钝如我,在看小说时才能看明白阿巴戈内尔的那些骗术是如何实施的,例如怎样搞到泛美航空的制服、制作假支票,以及制作哈佛的成绩单。小说采取了顺叙的方式,从主人公小时候父母离异一直讲到被抓然后出狱后帮FBI工作,整条线比较明晰,包括每一段经历的转折承接,例如最初假扮飞行员,然后假扮医生、探员、老师等等,都有很明确的原因。看完他的表演,真的不得不为这个天才鼓掌,真正是随心所欲的人生啊,相当谁就当谁,还总在被戳穿之前就逃掉了,基本上只要他不主动承认,没人会发现他们所见的他通通不是真实的他。

  5. 《张居正》(四部曲:木兰歌、水龙吟、金缕曲、火凤凰)熊召政

    这部小说,我觉得非常好看!之前看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就对张居正很感兴趣,正好也是我老乡,湖北荆州人,当年明月对他的评价是“不是好人,不是坏人,他是一个有理想,有良心的人。”最后他还说道:“世间已无张居正。(其实是引用黄仁宇的话)” 于是我抱着半学历史半读小说的心态看了这本书。

    从最初身为次辅,费劲千辛万苦把时任内阁首辅高拱拉下台,靠着小皇帝和太后的信任,继而上位组建自己的亲信团队,一边与冯保保持亦敌亦友的关系如履薄冰,一边又要应对内阁中对他政令的种种猜疑和指责,再到之后各种用人方面的考量、与皇亲国戚的争斗、与小皇帝关系微妙的变化....全篇看下来只觉得一个字在心口敲响——累。是的,累!很多事情,上面(天子或太后)交代下来,明摆着是把皮球丢给你,或者其他一些烂事丢给你帮忙擦屁股,那你能怎么办,总不能再踢回去吧,只好硬着头皮上,但这其实是有技巧的,张居正就为我展示了政治家令人叹为观止的权谋之术。每一次面圣,说的话、回答的问题,都要先在肚子里回转千百遍,衡量完利弊,考虑完诸多后果和应对策略,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从容应对,仿佛任何问题都难不倒的大明首辅——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其实不是难不倒,而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,早已学会了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那套本事,也学会了察言观色,尽可能用不触怒对方(或不侵夺对方利益)的方式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支持,如此,才有机会一展胸中宏图大志。

    最开始上任时,我觉得叔大先生就是个背锅的,别人做的一塌糊涂,但所有人都怪他办事不利。改革吧,触及到那么多既得利益者,尺度把握不好,那么稍有不慎,立时可能就得下台;不改革吧,台上这一堆烂摊子没法收拾了,挨骂的还是他。看似大权在握,其实进退两难。但如果这点事情都解决不了,他就不是我们所知道的张居正了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力推改革,改变了“国库空虚财源枯竭,大臣怙权吏治腐败”的光景,“万历新政”由此开启序幕。这个怀抱了那么多理想和抱负的人,始终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,大刀阔斧地寻求变革,那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气势无法不令我动容!

    文中自张居正口中说出的有一些观点我印象深刻,也觉得很有道理。比如他陈述不用海瑞这段:

    做官与做人不同,做人讲操守气节,做官首先是如何报效朝廷,造福于民。野有饿殍,你纵然餐餐喝菜汤,也算不得一个好官。如果你顿顿珍馐满席,民间丰衣足食,笙歌不绝于耳,你依然是一个万民拥戴的青天大老爷。仆基于以上所思,决定不再启用海瑞。

    再比如推行京察后,时任吏部尚书的杨博亲赴张居正家,劝阻其不要结怨于百官,不想他落得个惨淡的下场。但他是这样答复的:

    难是难,但身为宰辅,如果一味地姑息好名,疾言厉色不敢加于人事,岂是大臣所为!夫治家而使父母任其劳,治国而使圣上任其怨,还能说自己是忠孝之人吗?“

    为天下的长治久安,为富国强兵的实现,仆将以至诚至公之心,励精图治推行改革,纵刀山火海,仆置之度外,虽万死而不辞!

    好一句”虽万死而不辞“,振聋发聩!

    除了以上所述,我还很佩服张居正的一点,那就是他渊博的学识,简直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!无论小皇帝向他讨教什么问题,他都能对答如流,再枯燥再复杂的事情,经他之口一说,就变得通俗易懂了许多,可以说没有他这个老师,就没有后来的万历皇帝。所以,想到他曾经跟太子那样亲密,再想到他的结局,就会觉得太惨了。哎,万历帝居然完全不顾曾经君臣的情分,抄家、流放,家破人亡。


  6. 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》弗雷德里克·巴克曼


  7. 《巨人的陨落:世纪三部曲1》肯·福莱特

  8. 《世界的凛冬:世纪三部曲2》肯·福莱特

  9. 《永恒的边缘:世纪三部曲3》肯·福莱特

  10. 《套中人》契诃夫

  11. 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 : 人类社会的命运》贾雷德·戴蒙德

    荐书系列之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

  12. 《刀锋》毛姆

  13. 《心是孤独的猎手》卡森·麦卡勒斯

  14. 《京华烟云》林语堂 

  15. 《荆棘鸟》考琳·麦卡洛


评论(2)
热度(4)

© 明日へ連れて | Powered by LOFTER